(圖片來源:博雅齋自然茶園)
第一眼看見秋伶,她的笑容讓我印象深刻,像剛入喉的紅烏龍,柔和且芳醇甜美。
我到台東旅行的次數,比回家還要頻繁,台東的土地塊塊都藏著迷人之處,即使只是單單站在柏油路上,還是聞得到空氣中的一股清幽。
關山是我時常駐點的地方,這次蹭著採訪工作的空擋,到鹿野的茶行走走,一品博雅齋的紅烏龍香。
對於茶,我簡直一竅不通,從接觸以來的印象,只有是否咬胃的差別。
我聽著秋伶緩緩道來博雅齋走的每一步,眼角的細絲透露出堅持卻溫柔的痕跡。
2008年開始,茶業改良場注意到小綠葉蟬對於茶葉的變化,開始推廣蜜香紅茶,當時很多老一輩的師父,認為做紅茶毫無未來可言,對推廣這事便興趣缺缺,不以為意。
但當蜜香紅茶的技術傳至花蓮瑞穗時,當地客家庄便將之發揚光大,對於失去先機的鹿野,台東茶改場的廠長,便開始想盡辦法研發新品,想為當地茶農爭取一片商機。
即使如此,屬再製茶的紅茶,依舊不被老師傅接受。但廠長的堅持,在當時鹿野幾間年輕的製茶業者眼中,除了對於這位台東女婿誠服之外,還望見未來的碩大商機,博雅齋就是其一的信念者。
回想起最初製的茶,秋伶笑著說只能用難以入口來形容。
紅茶比一般茶發酵要來得久,新的技術甚至要到三天才能完成發酵的動作,焙茶更是要花幾十個小時,經過一段時間發現,焙了30到40小時的茶,又甜又耐沖,加上累積已久的焙茶技術,才終於出現讓博雅齋闖出盛名的紅烏龍。
為刺激茶葉市場,政府開始舉辦茶葉競賽,於此,農業出身的博雅齋認為這是個曝光的機會,便從97年開始參加比賽,至今共拿了六十多面金牌。不過,比賽的常勝者總會招來許多耳語之聲,這些在背後的評論,直到將自家的紅烏龍送到iTQi(International Taste & Quality Institute 國際風味暨品質評鑑所)評鑑,憑著揉細精緻的茶葉才停止訛語。
同著採茶人工作、默默地將品質顧好,是博雅齋一路的初衷。對於秋伶來說,一路的歷程,從焙茶、孩子出生、管理茶園、跟著鹿野的茶業一同成長,人生就像紅烏龍一般,得經過慢慢地揉、細心照護,才能走出濃郁的人生香氣。
特別吸引我的一點,是教育農業這件事。
秋伶的先生是武陵監獄的作業導師,用監獄幾十甲的地,讓受刑人學習採茶專業,受刑人採完茶葉後,他會將其帶回由秋伶焙茶,包裝好後,再送回武陵監獄販售。永續經營這件事,讓我覺得比茶行裡那些收集來的古董還來的迷人。
(圖片來源:博雅齋自然茶園臉書專頁)
在我生活的城市裡,承襲已不再稀鬆平常,不過在博雅齋,就像門邊那甕70幾斤的紀念茶,我相信十年後,紅烏龍細水流傳的氣味,醇厚更甚。
・博雅齋自然茶園 Buo-Ya Pavilion Natural Tea Company
Comentários